最羡慕的诗人,只有一个——诗佛王维。
他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出场,天赋异禀、玉树临风(这一点就足以秒杀其它所有诗人),年少成名,多才多艺(音乐、美术、书法……,似乎相比之下写诗是最弱的)。
而我们今天要解读的《若水学诗》的第五十一首——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,就是他年少成名的代表作。
因为年少成名,王维求取功名的年纪也比很多人都早。15岁便离家赴京城,希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。由于能写一手好诗,工于书画,而且还有音乐天赋,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。
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,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,毕竟是举目无亲的“异乡”;特别是在亲人团聚的重阳佳节,外人越是繁华热闹,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。
王维的故乡山西蒲州在华山之东,而京城在华山之西,所以,十七岁的王维写下了他的名篇中最早的这一首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
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说这两句诗是传统佳节里“出镜率”最高的,没有人会有异议。此时的王维还不是那些富有诗意的田园山水宗师,但已经有了朴素诗风的基因。这首抒情小诗的一开篇,就直抒胸臆,言明主旨。
一个“独”字,两个“异”字,字字值千金。对亲人的思念,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,都凝聚在这个“独”字里面。而两个“异”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,也远比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。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、人情、语言、生活习惯差别很大,无论多么繁华,都会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。“异乡”“异客”,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。
平日的思乡,往往会被忙碌的琐碎冲淡,而举家团圆之际,一个人的孤独则会无限放大。一个“倍”字,把这种反差描绘得淋漓尽致。
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。重阳节登高是传统习俗,登高时佩戴茱萸囊,据说可以避灾。年轻的诗人思亲却思而不得,只能在脑海中回放或者憧憬相聚的场景。
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一定都佩上了茱萸,但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──诗人自己。笔锋一转,似乎亲友之间心有灵犀,很自然的从自己的孤独转到亲人的遗憾,使诗作显得曲折有致,传情入心。
这首小诗虽只是十七岁少年抒发的思乡之情,但诗意反复跳跃,含蓄深沉,既朴素自然,又曲折有致,诗佛的山水田园,恬适淡然的诗风似乎已隐隐可见。
特别是那句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其表现的心境,可以说每个异乡的游子都感同身受。但在王维之前,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。所以此句一出,便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金句,万口传颂,流传千古。